欢迎光临河南之窗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

弘扬蒙古马精神和“三北精神” 把治沙答案写在内蒙古大地上

艰苦奋斗,无私奉献,锲而不舍,久久为功。

16字,蕴含了创造绿色的奇迹,表达了建设绿色长城的中国智慧,浓缩着可歌可泣、感天动地的“三北精神”;

吃苦耐劳,一往无前,不达目的,誓不罢休。

16字,如同永恒的火种,穿透岁月历久弥新,指明了草原儿女价值坐标的“蒙古马精神”。

“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,打一场‘三北’工程攻坚战,把‘三北’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、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、生态安全屏障”,并作出全力打好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、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、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“战役”的重大决策。

殷殷期盼言犹在耳,谆谆嘱托重如千钧!

内蒙古举全区之力,紧紧围绕落实内蒙古的五大任务,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,传承“三北精神”与“蒙古马精神”,激励着内蒙古以挑大梁扛重担的使命担当打好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。

艰苦奋斗的造绿实践

“三北”工程东线的科尔沁沙地,是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春天的节令已到,这片总面积8595.9万亩,涉及通辽市、赤峰市等3个盟市16个旗县区的科尔沁沙地绿色还没有萌芽,早起的蒙汉各族治沙人民已经在大规模固沙工程中火热开展。

守得住荒漠的毅力、咽得下风沙的决心、扛得起重担的坚韧,治沙人用生命还原绿色。

在汗水的浇灌下,一种由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治沙技术团队总结出来的“深栽浅埋”种植法,被应用治沙实践。这种深坑投苗、浅层覆土的沙漠栽植技术苗木,不仅可以让树苗成活率由过去的一半提高到九成以上,其亩均成本更能节省千元,节省55.8%的水资源。

按照计划,通辽市将于6月实施草原修复项目,10月底全面完成40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。

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,另一种固沙治理技术也在被广泛推广和应用。

这种固沙方法学名叫“草方格沙障”,国际上却被誉为“中国魔方”。 草方格沙障是用柴草、秸秆、树枝、板条、卵石等物料在沙面上做成障蔽物以消减风速、固定沙表的方法。

就是靠着那些戴着头巾、口罩和防晒袖,顶着大风和强烈的日光的治沙工人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,翁牛特旗用“中国魔方”开辟了398.5公里的13条穿沙公路。让穿沙公路成为当地农牧民的致富路、幸福路。

一往无前的绿色长城

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,科尔沁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,河西走廊—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“战役”,“两个半”在内蒙古,60%以上的工作量在内蒙古。

“三北”工程启动46年来,内蒙古治理成效在“三北”工程涉及到的13个省区中居首位,有效减少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; 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开展以来,内蒙古举全区之力推进。

去年,全区完成防沙治沙面积950万亩,超国家下达任务50%,实现了良好开局;今年,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,自治区党委副书记、自治区主席王莉霞等自治区领导深入12盟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现场,靠前指挥、参战督战。截至5月份,全区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积604万亩,是去年同期完成量的近4倍。

锲而不舍的久久为功

作为全国治理荒漠化的“主战场”、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。自去年6月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,内蒙古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日均造林1.7万亩、种草8.8万亩、防沙治沙4.3万亩的答卷。今年,内蒙古将确保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730万亩!

内蒙古大力推广“库布其模式”“磴口模式”,鼓励各地对光伏治沙、以路治沙、低覆盖度治沙等已有和新创成功模式进行总结推广运用,并引导各地进一步挖掘行之有效的“微创新”和“土办法”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和并行多赢。

探索推广以工代赈、先建后补、以奖代补等方式,引导农牧民直接参与防沙治沙。建立央企与地方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,与周边省区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,强化科技支撑,实施科技“突围”,内蒙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全新路子。

扛牢“国之大者”的高度自觉,构筑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,到2030年内蒙古规划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占全国总任务的50%。

时间不语,却把治沙答案写在大地上。内蒙古深入挖掘蒙古马精神和“三北精神”的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,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,为全国乃至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、贡献 “中国智慧”。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河南之窗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河南之窗 hnh.jsxw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