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河南之窗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

白酒行业马太效应凸显,品质消费成主流趋势

懂酒谛 作者︱尚可

最近一段时期,有关白酒市场的报道出现了一个高频词:库存压力大。更有媒体对白酒行业的渠道库存现状使用了“堰塞湖”这样的词语来进行描述。今年的消费大环境明显疲软,因为担忧白酒库存压力会对市场造成冲击,白酒板块在上半年曾出现过多次大跌。

面对媒体,各家酒企对外回应时的宣传口径却大多表现出了乐观情绪:近期动销良好,库存水平处于合理、可控范围。不过,在端午节来临之际,身处高端白酒阵营的国窖1573,却通过一场促销活动,悄然拉开了刺激市场、促进动销、减小库存压力的“买赠秀”,其促销活动包括买酒送艺术家联名款限量版餐具,买酒送米其林餐厅私宴品鉴会,买酒送港澳、迪拜或马尔代夫旅游名额等内容。

马太效应凸显 品质消费成主流

经过多年市场洗礼,白酒消费已经渐趋理性,很多消费者已经明白了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的道理,白酒行业也已经基本摒弃了以往在包装盒内放金条、美元、人民币等奖品“利诱”消费者的促销方式,大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“品鉴会”来向消费者进行价值输出、极力倡导品质消费的销售模式。

从最近十年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看,白酒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增强,白酒企业的营收规模不断突破天花板,圆梦百亿目标的酒企逐年增加,随之而来的是,“主流酒企俱乐部”的门槛也在不断抬高——

目前,这个门槛已经被抬高到了百亿规模不说,茅台在连续两年踏上千亿台阶之后,2023年更是营收目标剑指1500亿。此外,除了茅台已经梦圆千亿目标之外,五粮液也不约而同地把未来目标瞄准了千亿级别。

在“百亿白酒俱乐部”不断扩容背后,凸显的是中国白酒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强者恒强的“马太效应”,身为白酒龙头的茅台、五粮液等白酒品牌的营收数据竹节拔高,更彰显出市场消费对名酒、好酒的情有独钟,这也意味着,品质消费已经渐成主流趋势。

“数”说十年走势

为了更好地了解最近10年来白酒行业的趋势和变化,先带大家看两个数据:一个是2013年—2022年总计10年间的白酒产量走势(如下图),另一个是当前行业内排名前五的白酒企业在过去十年间的业绩增幅。

根据中国酒业协会联合腾讯发布的《2023年中国白酒行业消费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在2022年之前的这十年时间里,我国白酒的产量走出了一个先涨后跌、略显偏沉的倒V形态,从2013年1227万千升的年产量算起,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连续上涨,2016年达到了有史以来1358万千升的年产量巅峰,再之后便开始逐年下跌,2022年,纳入到统计局范畴的规上白酒企业的总产量更是降到了年产671万千升的十年最低,相较2017年1198万千升的产量,下降约44%。

在2013年至2022年期间,名酒中的强势品牌业绩一路长红。其中,贵州茅台增幅近2.7倍,营收从346.2亿元增长到了1276亿元;五粮液增幅近2倍,营收从247.16亿元增长到了739.69亿元;洋河股份增幅超过6倍,营收从42亿元增长到了301.05亿元;山西汾酒增幅超过3倍,从60亿元增长到了262.14亿元;泸州老窖增幅1.4倍,从104亿元增长到了251.24亿元。

以上数据显示,在白酒总产量下降的趋势下,白酒行业排位靠前的几大品牌依然保持着强劲增长,喻示着白酒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,业内强势品牌在不断挤压弱势品牌的生存空间,强势名酒通过全国化市场布局也在不断抢占地方性品牌的市场领地。

“喝好酒”是未来十年的新风向标

从前述两个数据可以看出,白酒行业在过去十年间,年产量下降的同时,头部企业却得到了蓬勃发展。根据白酒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数据显示,位居头部的6家白酒企业,2022年的总销售额高达2244.83亿元,平均增长率达到21%,总利润914.08亿元,平均增长率达到28%,业绩增速保持两位数,市场竞争优势明显。

白酒行业出现的上述反差,即年产量持续下降、龙头品牌业绩持续增长,不仅说明消费者对白酒消费有了更高追求,也说明头部白酒企业的高质量产品,最终成为支撑自身业绩增长的基础动力。

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时间里,逐渐市场化的白酒行业,消费的风向标曾经多次更迭。抛开计划经济年代因为物资紧缺,名优白酒需要“批条卖酒”的特殊市场时期不说,在改革开放初期,国家名优酒享受了更多市场红利;1988年名酒价格放开后,恰逢国家宏观调控、限制政务消费,在“名酒不上桌”的政策影响下,“平民白酒”成为市场主流;到了上世纪90年代,“东西南北中,好酒在张弓”响彻大江南北,“广告酒”短暂主宰了市场;秦池夺得央视标王,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,自此“广告酒”开始谢幕,“勾兑酒”成为过街老鼠……

以往的消费风向标,从“名酒”到“民酒”,从“广告酒”、“流行酒”到“纯粮酒”,不仅反映出了白酒消费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,更体现出了伴随着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文明提级,白酒消费境界的不断跃迁。最近这几年,随着消费者对白酒产品、白酒文化、白酒历史等认知度的提高,市场风向已经从“喝名酒”进一步提级到了“喝好酒”的境界,而且这一趋势,也将成为白酒市场及消费在未来十年里的新风向标。

中国好酒 带给五粮液的“涨价红利”

作为中国白酒领跑者之一的五粮液,如今的市场地位和行业成就,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。面对行业变局,当其他名酒厂纷纷选择走“平民化”路线时,五粮液酒厂的领导层果断采取“涨价策略”——如今在市场层面能够得到“中国好酒”这样的消费认知,正是当时选择“涨价”策略带给五粮液的持久红利。

当时的行业背景是,1988年7月,国家统一放开了13种名酒的价格,决定对白酒供应实行市场调节,白酒企业则实行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,随后,名酒价格应声上涨,五粮液的价格首次超过泸州老窖,也把“汾老大”甩在了身后,初步奠定了五粮液“中国好酒”的消费认知。

由于当年物价指数上涨过快,为了抑制通货膨胀,国家果断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,在限制三公消费的大背景下,“名酒不上桌”成为一种市场风向,因为价格放开刚涨上去的名酒,面对需求萎缩,紧跟着又开始上演“降价戏码”。

面对宏观调控,市场变得扑朔迷离,因为对调控期结束后的未来市场比较看好,五粮液决策层果断选择了继续涨价的策略,而汾酒、古井贡、洋河等名酒企业在当时则选择了“名酒变民酒”的市场路线。经过三年调整,通胀很快得到了抑制,白酒行业迎来了繁荣发展期,全国白酒产量从1991年的476.1万吨,增至1997年的708.7万吨,年复合增速6.9%。

当时,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,名酒企业对未来白酒市场的走势预判出现了分歧,这也就出现了是“涨价,迎接未来繁荣”还是“降价,抢占眼前市场”的策略分歧,而这种分歧和策略选择,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的白酒市场格局,选择涨价的茅台、五粮液、剑南春一路高歌,成就了白酒行业曾经的高档白酒“三驾马车”传奇,而选择降价、走平民战略的几家名酒企业,在世纪之交的前后几年时间里,都曾经跌入到了企业发展的深深谷底。

因为当年选择了涨价策略,茅台、五粮液、剑南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了“中国最好的白酒”形象和认知,而选择降价策略的几家名酒,不仅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机遇,还在客观上弱化了自身的高端品牌形象,它们与当年已经荣登“中国酒业大王”宝座的五粮液之间拉开的差距,包括高端认知、产业形象、行业地位、品牌影响力、市场机会等等,都转化成了白酒行业赐予五粮液的“涨价红利”。

五粮液人永远都应该感谢当年拍板定下涨价策略的管理层,据说,当年面对该涨价还是该降价的策略选择,在五粮液内部也是颇有争议,最终还是当时的老厂长一锤定音,他说——

这是中国质量最好的白酒,不能降价!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河南之窗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河南之窗 hnh.jsxwn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